【一周工作几天,根本上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若法律或政策推行的休假制度超出现实基础,那滋生的或是大量非法加班和灰色工作。】

有位朋友说每天请你吃饭,却不掏腰包,对此许诺你兴许会一笑置之。他人付费的许愿是天底下最廉价的话语,说话者若不是为了哄你开心,就是他也不当真。最近“2.5天假”很受关注,很多人为之雀跃。我不知他们高兴什么,是听了一句美好祈愿,还是把这话当真?如果是前者,我会说最好每周休息5天,两天工作仅作调剂。如果你当真认为就该休2.5天,不妨往下读。

1995年起中国开始施行5天工作制,迄今已有20年。这个看起来极为合理的作息制,施行效果如何?南方工厂普遍每周工作6天,餐饮业基本也如此。建筑、修理、快递行业没有双休,他们根据生产状况调休,忙碌起来一连工作十几天很常见。金融、互联网和教师行业算是难得的双休职业,可惜加班严重。

为什么八小时工作制出现已有百年,中国的双休制规定也有二十年,却无法普遍实现?拷问掷地有声,只不过,休息和其他福利待遇一样,总体上由经济发展水平而定,具体到个人则是合议的产物。古代经济水平低下,多数人终年忙碌都不得饱食。除了少数有闲阶级,多数人不知假期为何物。周末双休是工业革命的成果,很多人每周工作5天就能养活家人,他们希望有时间出来做家务陪孩子。将八小时作为标准工时的是福特公司,工人薪水可比同期白领还要高。

经济水平提高,很多公司就会将双休制作为福利待遇的一部分——就像今天很多公司用带薪年假和出国旅游吸引员工一样。随着这种作息制流行,人们愿望强烈,各国纷纷将其纳入法律并命名为“休息权”。有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是工人运动争取的结果。其实从19世纪中期开始,这个呼吁就很强烈了,几乎无人理睬,普遍落实还要等到20世纪中叶。现在美国人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还超过40小时,经济不景气时工作会更长。所以,要想获得更好福利,只能靠经济发展。

1995年中国施行双休制时,当时就有人意识到经济条件不允许,因而讨论的备选方案还有隔一周双休制。只有经济发展之后,双休制才成为普遍的愿望。不同行业之间,愿望和现实的距离是不同的,并不因法律规定一蹴而就。法律还规定了其他劳动者福利,例如11天法定节假日和至少5天带薪年假,很多人都享受不到。

很多人认为,法律超出现实基础给人们许愿,可以督促雇主关爱劳动者,改善劳资关系。但现实是骨感的:自愿达成的劳动协议本就包含休息安排,若法律或政策要强制改变这种安排,在劳资博弈失衡局面下,雇主很轻易地就能规避。本质上,有些难落实的法律或政策就是不切实际的承诺,它可能会将企业往违法道路上逼,也会使得企业和劳动者站到对立面。到头来,一些低成本用工企业为节省用人成本,会视“流水的兵”为常态,员工跳槽大不了再招人。

有的朋友提醒我,一些欧美企业已经开始推行四天工作制,2.5天假没什么不现实。其实四天工作制的出现不稀奇,现今中国很多企业为了吸引人才,也能开出诱人福利。普遍的四天工作制却很难施行,因为绝大多数企业和劳动者承担不起。财富是工作创造出来的,而不是靠度假和消费。如果我们一步跨越到四天工作制,大量非法加班和灰色工作就会蔓延开来。同样的道理,2.5天假现阶段注定也只能止于“鼓励”。

□菁城子(《逻辑思维》主编)

原标题:“两天半短假”拓展的是休息权

国务院办公厅11日发布意见,为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鼓励有条件单位夏季休周末两天半短假。许多人为此叫好,也有人担心此项规定会沦为少数人的福利,与大多数普通工作者无缘。

“两天半短假”的倡议的确不具备强制性,也非全覆盖。其三个关键词已经表述得很明白:“鼓励”而非统一、“夏季”而非全年、“有条件”的单位而不是全部。因此,它很难做到步调一致,一些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很可能成为最早一批受益者。但这不见得就是坏事。一方面,公职人员也有休息的权利;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引领风气、为改革探路的责任。

中国的很多改革都是从公职人员开始的。比如推行丧葬改革、计划生育、带薪年假等等。这是因为很多公共政策的推行并不轻松,有的还涉及深层次的利益调整。拿“两天半短假”来说,这项措施工薪阶层肯定欢迎,但企业却不那么容易接受:多放半天假,意味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利润的压缩。

但是,从整个经济运行规律来看,生产和消费必须趋于平衡。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产能过剩、消费力不足,多放半天假,让人们有更多出游的时间,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最终对个人、对企业都是有利的。政府不能随意干预企业的运营,但可以引导市场主体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从更深层次的意义看,鼓励“两天半短假”本身也是对劳动者休息权的一种拓展。过去,我们总是看到有关部门检查某个单位有没有人迟到、怠工,现在却转而督促企事业单位落实双休、带薪年假的情况,而且开始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多放假,这种变化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它说明我国越来越重视劳动者的休息权,正在努力保障和拓展这种公民权利。

每个劳动者都有休息权。以往,人们对休息权的理解非常狭隘,以为休息就是为了让劳动者的体力和精力得到恢复,以便更好地投入工作。实际上,休息权不仅是实现劳动权的手段,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意义,即发展和完善劳动者自身——劳动者正是通过充分享有休息的权利而使个人的发展权得到满足的。

休息、休闲、旅游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更进一步说,法定的休息时间只是“保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劳动者与单位之间还可以有更多自由和灵活的休息约定。这不是异想天开,而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眼下部分劳动者连法定的休息时间都得不到保障,这是不能允许的,需要以刚性的法律维权“兜底”,以柔性的风气引领“拓面”。

一言以蔽之,推行带薪年假、鼓励“两天半短假”,不单单是为了发展旅游经济,更不是为了给公务员发福利,它深层的导向是促成“劳动光荣、休息合理”的风尚和氛围,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并提高其品质。对此,我们乐见其成。

领导带头 休假不愁2015-08-14 07:54

【落实弹性休假,应当既有改革意识,又有过程意识】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把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实施细则或实施计划,并抓好落实。还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

马上,国家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又出面解释:两天半休假不是缩短每周的法定工作时间,不是直接放假。要休,先把工作安排到其他工作日。

两者当然是一致的。鼓励带薪休假、弹性作息,当然要在法定的每周40小时工作时间的前提下。但从表面看,似乎有一放一收的侧重。这应当怎么看呢?

这恰恰说明,落实弹性休假,应当既有改革意识,又有过程意识。

先说过程意识。带薪休假,好比职工福利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带薪休假落实得到位、全面,那么这个社会往往处在比较发达的阶段。我们正在朝这个阶段逼近,但还有距离。发达国家带薪休假也不过才落实了几十年而已,饭要一口一口吃。工薪族的第一辆车,一般不会是奔驰宝马吧?

带薪休假落实难,主要难在企业,尤其在解决就业大户的民营企业。现在经济下行压力让企业生产经营遇到不少困难,成本控制成为管理层的优先考虑项。大船遇上风浪,船长是先考虑乘客的安全,还是先考虑舒适度?带薪休假在当下最大的障碍不是观念,而是成本。

说过程意识,不是说就可以踱起四方步,不着急了。带薪休假既有民生意义,又有经济价值。落实休假的消息传来,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欢迎,网上网下,有目共睹;同时,对于促进旅游消费、刺激经济增长、抵御经济下行压力,也具有重要意义。光有挣钱的时间没有花钱的空当,这内需咋个拉动法?

既然好处多多、民心所向,就要根据实际情况,用改革的思维攻坚克难,向着目标赶。比如,鼓励更多地方将职工带薪休假落实情况列入单位考核指标,加强企业职工休息权益方面的法律援助、加强劳动监察,落实领导干部带头休假的责任。领导干部不带头,职工往往不敢休;领导干部不支持,休假就会变形式。应把单位领导的奖惩纳入细则中。

总之,有了两个意识,才能有更多回圜余地,更有利于推动制度落地。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要优化休假安排,激发旅游消费需求。鼓励弹性作息,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8月11日中新网)

一只靴子抛在了空中,但显然的是,这只靴子并没有让公众的心等待太久。前几日,还在热热烈烈的讨论中,昨日,国办就下发了《意见》——两天半休假,真的可以有。从有人提议,到公众热议,再到政策迅速出台,此次“闪政”,真有点儿让人应接不暇。但她至少表明三个问题:在带薪休假上,国家的态度是明确的,也是积极支持的;旅游是一个大市场,也是一个有待激活的经济增长点;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上,中央的“闪政”模式——迅速反应或将开启。

从“可以有”到“真的有”,给了公众对带薪休假焦灼的期盼以点点雨星,和风细雨或许就在前方。但显然的是,要从“真的有”到“必须有”,还须迈出更大的脚步。“鼓励”、“有条件”,显然并不具备强制性。在现实的环境下,部分单位和部门,尤其是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完全可以成为他们“搪塞”的理由——“不具备条件”、“有实际困难”。这样的用词,或许有政策初期各种不确定因素的考量,在经过实践的检验之后,强化政策的刚性力量,惠民好事,才能从“真的有”成为“必须有”。这,或许是更多公众的期盼。

从“独乐乐”到“众乐乐”,不能忽视其中的示范意义和促进作用。毋庸置疑的是,在现实的条件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有可能最先成为政策的受益者,有人甚至戏谑的说,“又减少了半天去政府办事的日子”。但显然,任何事情,都须辩证的看。作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部门天然地带有落实国家政策的义务,而这种“独乐乐”,从短期看,也可能有其不合理性,但不能否认的是,她也将对社会更多的行业和单位起到示范意义和推动作用,最终形成“众乐乐”的局面。只看到消极影响,却看不到积极价值,这样的看法,并不可取。至于减少了“去政府办事的日子”,只要提高了办事效率,简化了办事程序,这样的影响,可能并不会太大。

当然,有一些问题,还必须予以考虑。比如,两天半休假”显然不能与带薪休假重复享受,如何做好政策的衔接,非常必要。更现实的是,双休制落实至今,仍有一些单位和企业并未执行。强制双休的落实,才有可能让鼓励两天半休假有了现实的意义。

8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新近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再次释放出落实带薪休假的信号,而鼓励周末两天半小短假、错峰休假等信息也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据记者了解,目前兰州市已下发相关办法,落实带薪休假。对此,我省相关领域专家预计,落实带薪休假等灵活休假制度将有利于我省旅游市场发展。(8月13日兰州晨报)

因为备受期待,所以格外关注。当“2.5天小短假”已从之前的口头上“说一说”、“传一传”,正式写进国务院的《意见》,所爆发出的“小短假冲击波”有多大也就可想而知。这不,民意在充分释放“休假愿望好难实现”担忧情绪的同时,对如何让“小短假”落地更是建议声声。

事实上,该来的终究要来,何况还是写进国家意见的“2.5天小短假”。对民众而言勿要怀疑,更勿要吐槽,既然有政策护航,相信“有条件的单位可优化调整夏季作息”的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倒是,面对即将到来的“2.5天小短假”,作为“为促进旅游消费”的旅游业是否做好了充分准备?比如日常接待能力、景区道路设施、旅游环境等等这一切,能适应“2.5天小短假”的需求吗?诚如兰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牛铮超所分析,落实带薪休假、错峰休假等灵活休假制度将有助于甘肃旅游市场发展,将会给旅游市场带来商机。那么,作为旅游商家对即将到来的商机是否有足够的认识,并且为赢得商机而纷纷主动出击?

其实,对旅游业来说,永远不是等到客人上门再提供产品,而是先开发出产品,端出一道道精美的“菜”,等待客人来品尝检阅。“2.5天短假”来或是不来,景点的“如诗如画”都该在,这才是必须的。对旅游商家来说,可以视“2.5天短假”与自己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存在巨大商机;也可以将其视作与自己关系甚微,因为他来与不来,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市场的推广,相关工作的完善和推进,一刻不能落下,都要照样进行。

某种意义上讲,“2.5天短假”考验的还不是“放不放”、“休不休”的问题,而是景区“适不适应”、“跟不跟得上”的问题。“2.5天短假”来了,各地旅游业准备好了吗?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的一纸文件,周末“2.5天小长假”从传说变成了现实。从文件的细节中可以看出,此次休假制度的调整仍属于鼓励的性质,没有强制性。文件出台的目的是实现错峰休假,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

“华山数万人滞留,黄山游客爆满,故宫人山人海,长城不分内外。”每每遭遇公共假期,电视台都会循环播放各地景区游客“爆棚”的景象,似乎假期里最浪漫的事儿,就是宅在家里看别人如何堵在路上。而此次国办倡导推行周末小长假,正是为了缓解这样的窘境,让“世界那么大,人们有时间、有空间去看看”。

但假期的丰满,比不上落实的骨感。人们纷纷表示,现在许多私营企业连周末休两天假都难以保证,晚间动辄要加班到九、十点钟,单休成为常态,双休都保证不了,更无法奢望周末2.5天假期的落地了。为了促进旅游消费而出台的“2.5天小长假”制度,舆论关注的焦点却再一次“跑偏”到休假权的落实问题上来,可见,对不少劳动者而言,休假权仍然处于纸上福利的阶段。国人的假期,尚处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阶段。

从规定本身出发,没有明确具体如何休假,给了各单位“创新”休假方式的空间,而“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组织休假的说法,似乎又给某些不愿意还劳动者休假权的单位以借口。据人社部的调查显示,目前带薪年假落实率大约只有50%。对于近半数连带薪休假都无法享受的劳动者而言,他们更需要看到休假权落实的曙光,提高这些劳动者在与企业建立劳动合同时的议价能力,把休假权的落实作为各级劳动监察部门、工会工作的重点。同时,对私营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使其能够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剧的情况下,减少身上的负担,将利润让渡出来,保障员工的休假权。

诚然,任何政策的推进,都需要一个磨合期。可在劳动者权益保护领域,如果权益的落地缺乏一视同仁的严格执行,就可能导致一拖数十年,休假福利长期处于二元分化的现实中。

炎炎夏日,没有比国家鼓励周末放两天半更好的消暑良方了。

虽然只是多放了半日,但有了这半天,出行计划就能提前。半天在路上,两天花在景区里,要出远门时间还有点紧张,但凑个短途旅行就绰绰有余了,这样的假期也完整很多。可想而知有多少在急促的行程面前打消出门念头的人,开始筹划着如何有效地利用这满打满算的两天旅程。

一些人习惯性把矛头指向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说“有条件的单位”无非是这些单位。但从双休及年休的落实情况看,庞大的都市白领才是最大的受益群体。在机关单位,因为工作性质的限制、道德感的束缚,反而不是年休制落实最好的群体。虽然从类型上划分,私企可能不是第一批积极落实国家政策的单位,但过往的经验表明,在先行单位的带动下,会有相当部分的单位跟上这种新的节奏,并最终演变为全民性质的福利。

这无疑是值得大家高兴的好消息。经济的转型升级、产业层次的提升都需要一个更宽松更自由的工作环境,世界工厂放慢自己的脚步,而人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工作和休息的时间比重越来越趋向于平衡,从长远看,这不仅不是福利的过度,也不是沉重的负担,反而可能是笔财富。起码休闲经济会有一个大踏步的发展,内需市场也可能在这样的利好中蓬勃向好。可也不得不承认,对于一项政策,不同的人会感受到不同的温度。是有很多单位的员工高兴得笑出声来,但还有很多人也许只能望梅止渴,8小时的工作制还得看老板的脸色,何况是各种休假,休假了工资却没了,这样的福利还有实质意义吗?

一些人的幸福正等待起航,一些人的奢望还在路上。这是当下的现实,在我们为多出的半天假吹呼雀跃之时,也不能忘记了还有一些人,在计件制的压力下正长时间高负荷地工作着。他们的幸福又在何处安放?一部分人的新福利和另一部分人的新“纸上福利”。叫唤多年的年休制,至今仍是一些人的“纸上福利”。不只年休,就连强制性的双休,或者国家法定的节假日,也在执行上大打折扣,如今这多出的半天,还不具备强制性质,又有多少企业会欣然接受?

每一次休假制度的调整,都几乎面临着同样的情况。国家政策的调整初衷是为了全民福利,但落实到具体人群上,又有了不同待遇。总有一部分人一部分单位在这样的过程中落在队伍的最后面,事实上,目前休假福利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开明的企业、有远见的企业家乐于见到自己的员工以一种轻松的节奏和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他们也乐于看到企业与社会共同进步。但还有一些企业,从8小时工作制、到双休日、到国家法定节假日、再到年休制,几乎步步落后,它们成了国家节假日制度最大的绊脚石。

如果没有法律的强制托底,指望这些单位跟上社会进步的脚步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强制手段才能将众多的制造企业从比拼人力成本的负担中解脱出来。靠血汗积累财富的时代终将过去,个体的价值会最大限度地得到尊重,这是中国制造必须付出的成本,也是不得不面对的压力。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要优化休假安排,激发旅游消费需求。鼓励弹性作息,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8月11日中国新闻网)

上月底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已经透露了鼓励“周五下午+周末”的小短假信息。当《意见》真正揭开面纱,给予公众的是悲喜两重天的交加感受,当社会在欢欣鼓舞满怀期待的同时,一个现实的困惑是,小短假该会以怎么样的姿态平稳落地,会否成为一项普惠的红利?

当然,也许会有人对着《意见》来一番咬文嚼字,因为毕竟《意见》明确地写着,优化休假安排的目的在于激发旅游消费需求,而被鼓励弹性作息的是“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作为一项政策的制定,兼顾社会群体不同的角色分工、差异的工作模式,统筹规划细致实施是一项极其重要且必要的工作。但是,这个喜讯沉重得让人失去了奔走相告的快意与释然,因为,真正重新打量一番职工休假这件事,执行力度不一,落实情况有异,甚至全年无休也并非天方夜谭。在这样窘迫的休假环境下,也难怪公众不信任感的蔓延。

公众的不信任是情理之中,哪怕是质疑发问总归也是有据可循,而政府需要做的,是如何坦然娴熟地承接这厚重且深沉的民意期待。问题源头并未堵塞,反反复复地分析,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制度框架过高,监督手段单一,违法成本过低,休假落实执行打折。二是休假权与工作权的碰撞,衍生出的是不敢休假、不愿休假的尴尬困境。因此,在这样的现实考量下,再来谈2.5天的小短假,一方面是少了必要的实践基础,另外一方面极有可能造成新的休假不公。

不过,先行厘清问题提前找准定位是一个政策的运行的基石,以问题为导向会让政策更鲜活、更符民意、更值得期待。而对于周末短假而言,如何规避种种现实难题,如何落地生根,如何裨益大众是必须讨论的话题。

一则,带薪休假逐步推进,错峰休假、弹性作息亦需强力落实,除了绘制美好的休假愿景外,更为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制定贴合地方和部门特色的休假体系、作息制度,规范指导、稳步推进、有效实施。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合理调配人员、分配资源,创造“周末短假”实行条件。

二则,“周末短假”应避免成为一阵风,不能刮了却感受到不到风吹草动。既然已经把两天半的短假上长到提拔旅游消费的高度,那么,就有必要探索短期假日的长效机制,防止短假成为“短命的假期”。短假的生命力在于其创造性、向心力,更在于执行力与延展性,倘若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只能把短假当成“纸上福利”,抑或止于现状不谋创新,那只能原地踏步,职工得不到实惠,单位得不到发展。退一步说,如果单位之间只是互相观望,那么,吃“短假”这只螃蟹的单位该到何时才会出现?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要优化休假安排,激发旅游消费需求。鼓励弹性作息,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8月11日,中国新闻网)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的工作压力、辛苦程度也逐渐提高。因而,周末作为一周辛苦工作的休憩之机,对于人们来说就显得愈加珍贵。再加上现如今,人们的就业地点选择日渐多元化,不少人的就业地点也许离家并不近。因此,在有条件的单位中,让职工在周末下午休息,这可以让这些离家远的职工享受到充分的亲情福利。

特别是对于广大基层干部来说,工作地点和居住地相对较远,而平时又要因为“住读”而难以和家人团聚。因而,如果能让他们在周五下午休息,就可以让他们增加和家人难得的相处时间,也算是对于他们的一项基本福利政策,对于稳定乡镇公务员队伍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从现实层面来看,两天半假期在某些偏远基层乡镇已是“潜规则”。即便是不出台这一两天半假期的规定,某些基层干部也享受着两天半假期的福利。他们总可以找出种种理由,比如要去县上办事或开会之类的中午就一走了之。因而,如果能够在基层乡镇中实行这一政策,也算是对于基层管理的一种规范化。

不过,执行两天半假期也不是可以随心所欲。执行两天半假期必不可少的基本前提就是,要保障基本工作开展不因此而受影响。休息需要保障,服务也不能打折。工作与休假相比,工作的开展当然处于绝对优先地位的,如果工作都开展不好,还去妄谈休假,这样未免显得有些矫情。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弹性作息,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小短假”从设想变为政策现实,为炎热夏天带来一丝“清凉”。

在越来越重视劳动者权利的今天,合理休假、劳逸结合正在成为大众期待。从国家层面看,2.5天的“小短假”,可以起到拉动旅游经济、缓解国民有效休假时间不足等作用。就个人而言,“小短假”虽然时间不算长,但对放松身心来说时间已经足够。当然,也有人对“小短假”持悲观看法,认为在连带薪休假都还未彻底落实的时候,“小短假”落实更难、意义不大。诚然,“小短假”福利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它总归是一种进步和引领,为解决休假难、假期总数少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政策好不好,落地才知道。期待“小短假”能够尽快得到落实,也期待它可以发挥“鲶鱼效应”,提醒和督促用人单位充分保障职工休假权,消除劳动者权利保障不足的现象。

【鼓励安排夏季“周末两天半短假”,当能增加机关事业单位员工的休假福利,其他“没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的员工,则可能从中得不到任何实惠。机关事业单位员工与其他单位员工之间,休假福利的差距可能越来越大。】

国务院办公厅昨天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其中要求优化休假安排,激发旅游消费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实行弹性作息,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

本月初有媒体报道,根据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部署和有关部门释放的政策信号,未来将把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时间相结合,实现小短假。随后人社部有关官员回应媒体求证时表示,目前暂未研究增加每周固定休息时间的问题,将进一步加强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就在人们对“两天半短假”消息被“辟谣”感到遗憾之时,国务院办公厅昨天正式下发《意见》,其中明确鼓励进行“周末两天半短假”的作息安排,被“辟谣”的消息再次反转,人们再也不用担心消息有误了。

尽管鼓励夏季“周末两天半短假”的消息不会再有反转,但人们此前不甚乐观的估计仍未有根本改变。《意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进行“两天半短假”安排,这里的“鼓励”既不同于广泛提倡、推广,更不带有普遍的强制性,说白了只是表达了一种引导性的态度,有关地方和单位愿不愿意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完全由自己决定。而所谓“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说白了主要是各级各地的机关事业单位,其他单位特别是大量的私营企业,有的连法定双休日和带薪休假规定都不能严格执行,怎么能指望他们“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呢?

在缺乏法律强制约束的情况下,鼓励安排夏季“周末两天半短假”,当能增加机关事业单位员工的休假福利,但与此同时,其他“没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的员工,则可能从中得不到任何实惠。如此一来,机关事业单位员工与其他单位员工之间,休假福利的差距可能越来越大,后者的不公平感可能越来越强,原本是一项充满善意的政策安排,如果却进一步加大了社会成员的福利差距,无疑是需要引起警惕的。

客观而言,如果出现上述情况,也不能归咎于《意见》安排不周。因为国务院出台这个《意见》,主要目的是为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其中包括“改善旅游消费环境”、“新辟旅游消费市场”、“开拓旅游消费空间”、“优化休假安排,激发旅游消费需求”等6项内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安排“周末两天半短假”,只是“优化休假安排,激发旅游消费需求”下面的一个小项。也就是说,《意见》鼓励进行“周末两天半短假”休假安排,主要是着眼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消费的目的,而不是着眼于保障职工公平休假权的目的——后一个目的的正当性、重要性和紧迫性都自不待言,但要实现这个目的,需要从其他渠道着眼发力,至少《意见》不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主要渠道。

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夏季安排“周末两天半短假”,无论如何是一件好事。这个指导性政策一开始不具有普惠性,也算不是多大的缺陷,关键是接下来,其他地方和单位必须努力创造条件,最终让全体职工都享受到“两天半短假”政策红利。

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要求完善落实国家关于职工工作时间、带薪休假等规定,加强劳动定额定员标准化工作,督促企业切实保障职工休息休假的权利。要使“周末两天半短假”不成为画饼,不但要严格执行国务院的《意见》,更要严格执行国家保障职工休息休假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不但要靠职工依法行使和维护权利,要靠工会组织当好职工的“保护伞”,更要靠立法和执法的强制性力量施加于企业,使企业不敢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令违者支付沉重的代价。

【你不做,他不做,我也就不做,这种“集体非理性”,迫切需要政府的公益性引导。在逐步引导之后,适当时候不妨强制落地,如当初的双休日一样,成为国人休息的常态。】

两天半短假,近日成了网络热词。国务院办公厅11日发布意见,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鼓励有条件单位夏季休周末两天半短假。消息甫一落地,便引起热议,不少人为此叫好,也有人表示担心:以往带薪休假实施起来都困难重重,有的企业连公休日加班也不给加班费,又怎么可能再给周五下午假?看来,好事办好,还真不容易。

正如有网友的吐槽,两天半短假也好、带薪休假也罢,问题在于老板不答应。话糙理不糙,道出了要害所在。应当看到,与以往的休假法规、政策不同,这次的两天半短假更多是属于倡导性规定,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循序渐进推进。但,从这么多年的休假难、假期集中出行难的困局来看,也到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时刻了。

相比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私营企业的休假最难执行。道理很简单,企业“在商言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要压低劳动力成本。而休假,意味着更多的当期支出,普通的企业主自然不愿意。倘若真的执行两天半短假,势必会影响产品生产与工作效率,就算有人周末顶班,也意味着更多的劳务开支。经济下行压力下,很难让企业自我消化。

对单个企业的坏事情,对所有企业来说却可能是好事情。短假、小长假、带薪休假,换个角度看,意味着消费时间、空间的拓展,有利于扩大内需,缓解产能过剩与经营的压力。毕竟,生产的目的在于消费,得让老百姓有花钱的工夫才行。但,不是谁都能有这个觉悟。你不做,他不做,我也就不做,这种“集体非理性”,迫切需要政府的公益性引导。换句话说,政府引导大家“都吃亏”,才能让大家感觉“都不吃亏”,最终实现“都获利”。

因此,关键在于落实。一方面,对法定的假期、带薪休假,劳动监察部门必须加强执法力度,要像查处雇佣童工、血汗工厂一样,下狠手、出绝招。另一方面,对类似的短假、福利性的假期,则要充分引导,必要时给予真金白银的激励,比如税收减免、信贷优惠。这样的实施过程,同时也会成为调动各界积极性、真正转变观念的历史进程。

休假的本质是什么?《资本论》中写道,工作日的长短体现的是个人与资本家以及政府博弈的过程。在我国,政府部门更多体现公益属性,理应在和谐劳资关系中力挺相对弱势的劳动者。我们乐于见到,这场关于休假的讨论不再画上休止符,不了了之。而在逐步引导之后,适当时候不妨强制落地,如当初的双休日一样,成为国人休息的常态。那时,每周四天半的工作状态,才能不总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单位”。

本报特约评论员井桥夕

近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各单位和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将带薪休假与本地传统节日、地方特色活动相结合;鼓励弹性作息,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

今年以来,“落实带薪休假”已然成为一个高频词条,在媒体和社交圈内引发热烈讨论。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已经出台多年,但在现实中,职工休假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非常普遍,带薪休假依然只是“看上去很美”。

带薪休假落实难,主要体现在劳动者在劳资关系中的弱势地位,尤其是大量对人力成本精打细算的中小民营企业,仅仅依靠用人单位的“自觉”,恐怕很难有足够的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的动力。带薪休假面临的主要困境,是职工难以积极主张自身的休假权,要打破目前的僵局,实质性推进带薪休假,除了法律规定的支持,也需要寻找更多途径和办法。

此次国办发布的《意见》,就带薪休假的具体细节提出了多种方案,鼓励错峰和弹性休假。事实上,在《意见》正式出台以前,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的“2.5天休假模式”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有网站调查的数据显示,超八成参与投票的网友认为该短休方案可行,很多人表示,相比于连续5天、10天的带薪年假,这种巧妙的安排不仅便于短途旅游,也更有可能得到落实。

与此同时,网友也普遍表达了担忧。在一些连双休日等法定节假日都没有保障的企业,这种并不具备强制力的设计是否能如愿发挥作用,在很多人看来是要打问号的。这样的担心有其现实背景,换一个角度说,也是对落实带薪休假难度的充分估计。但是,对带薪休假的讨论,不应当陷入以落实难为前提的循环论证中,还要看到不断尝试的积极意义。

通过提供更多的可选方式为落实带薪休假创造条件,尽可能降低带薪休假的阻力,这本身就是一种突破的尝试,客观上为带薪休假的落实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在这个意义上,“2.5天休假模式”的设计,对企业而言所减少的只是“0.5天”的工作时间,对职工来说却具有显著的休假效果累积放大效应,类似这样兼顾双方的灵活方案越多,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也会越高。

化解职工休假权和企业效益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既有市场逻辑的参与,又不可忽视福利视角。在现有条件下通过拓展新的具体路径,提供更多相对可行的选项,显然更有助于缓和这一对矛盾,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接近和达到落实休假权的终点,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公众关注的是,2.5天假最终能否落实在自己头上,而不是纸上画饼式福利;期待的是,相关方案能否为虚置的休假权做增量,而非成少数人的专享。】

当公众对带薪休假已产生话题倦怠时,休假“周五+”的说法又让不少人兴致重燃。继上个月底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放出风声,鼓励职工“周五下午+周末”休短假后,昨日国办公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意见》再提: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让职工将周五下午与周末相结合形成2.5天休假模式。

面对这一看似近在眼前的半天假期,舆论的反应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国务院层面对国民休假权的重视在提升,今年不仅多次强调要落实带薪休假,现在又有2.5天假的倡议出炉;而相对喜,更多人恐怕还是忧。一来,很多人周末双休都没得保障,何况每周多休半天?二来,“最有条件”休2.5天假的可能还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如此岂不成了“让一部分人先休起来”,也加剧群体间休假境遇的差距?

说到底,公众关注的是,2.5天假最终能否落实在自己头上,而不是纸上画饼式福利;期待的是,相关方案能否为虚置的休假权做增量,而非成少数人的专享。

客观而言,在一个休假文化尚需培植,特别是一些单位和公司还存在“员工不敢休”尴尬的现实中,让有条件的先休,未尝不是一种休假文化培育;2.5天假也可在整体上丰富各群体的休假时间选择。但民众对休假境遇失衡的焦虑,也非矫情。应该看到,相较一般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休假福利相对更有保障,当推出某种休假方案时,这些人也容易得到先行满足。要消弭这种不公感,就需要确保让2.5天假成为一种普惠式权利赋予。

细读《意见》,或可发现,两个关键词值得注意:一是“实际情况”,也就是说,休假方式的拼接是可灵活变通的,可以每周多半天,也可累积为每个月多两天,这些可酌情而定。二是“夏季作息安排”,对于那些不能整体调休的企业,能否将半天兑换成具体工时来计算,如执行让员工中午多休息一个小时的夏季作息安排,这或也是一种“创造条件”。

无论是带薪休假还是多休半天,最大的阻力仍在于用人单位的积极性问题。相较于国外休假权的落实有工会的强势影响,我们这里企业工会的弱势,注定了需要政府部门在外部给予企业更多的引导。这里面,除了强化落实带薪休假的劳动监察执法外,还应对休假权落实辅以完备救济路径,比如通过缴纳保证金、鼓励职工匿名投诉和集体诉讼等举措,形成对企业履责的必要约束。比如,日本法律规定企业内设劳资纠纷化解机构,可获得政府奖励。

重申带薪休假也好,倡议2.5天短假也罢,都需要政府、企业相互制约、各尽其职,而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保障民众的休息权利。这里值得一提的是,“2.5天短假”虽出现在国办公布的文件中,但它更多的是国家旅游局基于促进旅游推动的,而此前人社部则称,还未就此进行过研究。而可以肯定,部门间若缺乏协同推进,休假善政离完满落实恐怕还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