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人向美军作别

伊拉克战争改变了在伊拉克的每个美国人,大家都明白了一件事:谈正事前要先喝茶,处关系和投炸弹同样重要。

奥巴马没有宣称“胜利”

18日凌晨,夜色正浓,100辆军车载着500名美国军人秘密离开伊拉克南部的一个基地,开往科威特。这是最后一批离开伊拉克的美军。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离开,显示出美军不希望在撤退过程中遭到武装分子袭击。如此一来,在伊拉克境内,只有数百名美国安全人员留在美国驻巴格达大使馆。这场战争也随着这次撤军而宣告结束。

美国总统奥巴马还是参议员的时候,曾痛斥伊战“愚蠢”。他在14日欢迎最后一批驻伊美军中的部分人员回国时,话中有话地说:“结束一场战争比发起一场战争更难。”他没有宣告伊战取得“胜利”,而是把这场战争的逐渐平息称为“非凡成就”。“伊拉克还不是个完美的地方。但我们留下了一个独立自主、稳定和自治的国家,一个由人民选举产生的有代表性的政府。”奥巴马说,伊拉克的未来“掌握在自己人民的手中”。奥巴马不忘提及,有4500名美军士兵和约10万名伊拉克人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生命。他强调指出,美国军队浴血奋战,为的是使伊拉克人民获得主宰自己未来的机会,这些牺牲“不是为了掠夺领土或资源,而是为了正义”。


美国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

眼下的伊拉克,除了石油以外的任何行业,从运输、电信,到住房和建筑业,土耳其、伊朗、中国、韩国、意大利以及阿拉伯其他国家进行的投资都远超美英。美国企业没有放手打入伊拉克市场的原因,除了担心各种风险外,还与美国政府没有积极劝说美国企业投资有关:美国政府不希望让外界认为美国发动这场战争带有商业目的。

但伊拉克总理马利基12日对美国商会表示,对伊拉克的未来发挥主导作用的不是“将军”,而是公司及企业领袖,“我们对在伊拉克开展业务的美国企业的数量不满意”,他希望伊拉克出现更多的美国公司。

2003年3月爆发的伊拉克战争,由奥巴马的前任小布什政府一手策划,未经联合国批准,因而备受争议。这场战争令美军精疲力竭,给美国政治和文化留下深远影响。美国为战争支出超过1万亿美元,成为美国目前财政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结束伊战使奥巴马兑现了2008年为赢得大选所作的承诺,美国政府也可将更多注意力解决阿富汗战争以及国内的经济。

处关系和投炸弹同样重要

过去美国人的感觉是,美军几乎可以搞定任何任务。但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美方在接管政权的过程中却显得毫无章法。战争改变了美国军队,给了他们一个代价不菲的教训:即使是超级大国,对于战争的态度也不能是想打就打。无论是美国普通士兵、海军陆战队队员还是飞行员,都深切体会到,有些时候,和对方喝茶,而不是兵戎相见,更能取得预期效果。美国空军一名军官就说,伊拉克战争改变了在伊拉克的每个美国人,大家都明白了一件事:谈正事前要先喝茶,处关系和投炸弹同样重要。

美国政府和媒体很少用“胜利”来形容这场战争,但美国福克斯新闻网则发文称,“谁胜利了?简单的回答是,美国士兵以及美国人民。现在的伊拉克安全部队最有成效。他们受过训练,并配备了美式装备,保护他们的国家免遭内部威胁,并保护伊拉克人的人权。伊拉克是否还有暴力?当然。不过,在伊拉克的民众比在墨西哥的民众更安全。”


12月15日,美国驻伊拉克部队在巴格达附近的军事基地举行了降旗仪式。这标志着历时九年的美国伊拉克战争正式画上句号。按计划,驻伊美军将在年底前全部撤出伊拉克。图为降旗仪式现场。

处关系和投炸弹同样重要

过去美国人的感觉是,美军几乎可以搞定任何任务。但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美方在接管政权的过程中却显得毫无章法。战争改变了美国军队,给了他们一个代价不菲的教训:即使是超级大国,对于战争的态度也不能是想打就打。无论是美国普通士兵、海军陆战队队员还是飞行员,都深切体会到,有些时候,和对方喝茶,而不是兵戎相见,更能取得预期效果。美国空军一名军官就说,伊拉克战争改变了在伊拉克的每个美国人,大家都明白了一件事:谈正事前要先喝茶,处关系和投炸弹同样重要。

美国政府和媒体很少用“胜利”来形容这场战争,但美国福克斯新闻网则发文称,“谁胜利了?简单的回答是,美国士兵以及美国人民。现在的伊拉克安全部队最有成效。他们受过训练,并配备了美式装备,保护他们的国家免遭内部威胁,并保护伊拉克人的人权。伊拉克是否还有暴力?当然。不过,在伊拉克的民众比在墨西哥的民众更安全。”

' />

一处已经废弃的驻伊美军营地

据美国《纽约时报》12月14日报道,不久前,在伊拉克巴格达郊区的一个垃圾场里,该报记者发现了关于哈迪塞镇屠杀事件多达400页的秘密档案。

2005年11月19日,因一名战友在巡逻途中遭炸弹袭击身亡,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团第三营K连士兵杀害了伊拉克哈迪塞镇24名平民。这些本应随着美军撤军被销毁的档案证实了发生在哈迪塞镇的惨案,也表明美军士兵在战场上的精神状态极不稳定。美国时事评论员莫莉·伊文斯表示,精神压力不能成为杀害平民的借口。

用秘密档案生火做“大餐”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士兵一个接一个地坐下,发誓要讲出事件真相,然后开始接受秘密调查,关于2005年哈迪塞镇惨案的调查。

哈迪塞镇是伊拉克安巴尔省幼发拉底河畔的一个小镇,2005年11月19日上午,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在那里杀害了24名伊拉克人,包括一名坐在轮椅上的76岁老人,还有蹒跚学步的幼童。

秘密调查是2006年年初的事。调查形成的档案曾被视为最高战争机密。据《纽约时报》12月14日报道,最近,在巴格达郊区的一个垃圾场里,该报记者发现了其中的400页档案。当时,垃圾场的一个工作人员正在用它们生火,准备做一顿熏鲤鱼“大餐”。一同被发现的还有军用地图等机密。

据说,这批档案是和其他大批材料一起,被一名伊拉克承包商从美军基地运到垃圾场的。那名准备用档案生火做饭的工作人员表示,他根本不知道档案上写了什么;在过去几周,已有大批战争材料化为灰烬。

“我们能拿它们怎么办呢?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毫无用处,不过我们知道它们对美国人来说非常重要,因此烧了为妙。”这位工作人员说。

这些本应随着美军撤军被销毁的档案,证实了发生在哈迪塞镇的惨案。这一事件让伊拉克人憎恨美军,因为直到今天,还没有一名屠杀者受到惩罚。

驻伊美军发言人巴里·约翰逊上校表示,这批档案至今仍未解密,因此发现后应将其销毁。“虽然它们被以不恰当的方式丢弃,然后被重新发现,但我们仍然无权谈论里面的机密信息。”


几名伊拉克人将哈迪塞镇惨案死者抬走的电视画面截屏

战争让士兵失去人性

惨案发生时驻扎在伊拉克西部安巴尔省的美军指挥官托马斯·卡里克上校,向军方调查人员描述了他目睹的惨状。“喉咙被切开的尸体,有的被砍了头……”

这批被丢弃的档案显示,美军士兵在战场上的精神状态极不稳定。卡里克上校表示,检查站会遭到手榴弹的袭击,造成伤亡。“你知道,这种事情有时就是平民干的……”

《纽约时报》的报道称,战争让士兵失去了人性。当无法确定面临的危险时,向平民开枪就不是什么大事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称,在执行任务时,如果美军士兵觉得将受到攻击,他们会先开枪,然后再喊话,往往会误杀平民。如果海军陆战队的士兵被藏在一栋建筑物内的人袭击,他们通常不会费时费力找到袭击者,而是一下子将建筑物夷平,很可能伤及无辜。

“当一辆车越过警戒线还不停下时,海军陆战队士兵便会朝其开火。会有无辜的人被打死。”名叫爱德华·萨克斯的美军军士长说。

萨克斯说,他和战友们不理解为何有那么多伊拉克人在检查站前仍不停车。他的猜测是:他们是文盲,或者眼神不好。

名叫约翰·勒杜的美军上校说:“他们一直朝检查站走来。很难想象接下来会有什么事发生。”


炸弹袭击引发惨案

2005年,美军海军陆战队第一团从加利福尼亚的潘德顿军营出发,来到伊拉克安巴尔省。该团第三营K连被派驻哈迪塞镇,许多士兵是第二次或第三次到伊拉克服役。

安巴尔省是反美武装的大本营,在此活动的逊尼派和外国雇佣兵一直试图将美国人赶出伊拉克,消灭尽可能多的美国人。伊拉克战争打响后阵亡的4483名美军士兵中,有1335人死在安巴尔省。

海军陆战队第一团到伊拉克的前一年,即2004年3月31日,美国“黑水”公司的4名职员在安巴尔省费卢杰被打死,尸体被焚烧,其中两具被挂在一座大桥上。数天后,美军开进费卢杰。在接下来的两年里,美军同反美武装不断激战,安巴尔省一直处于混乱状态。惨烈的战斗让许多美军士兵的精神濒临崩溃。

所有这些,为2005年11月19日在哈迪塞镇发生的惨案埋下了伏笔。

当日晨,K连由4辆车组成的巡逻队在哈迪塞镇遭遇炸弹袭击,20岁的一等兵米克尔·特拉萨斯当场死亡。

这枚炸弹被装在煤气罐上,用遥控器引爆。

不久,一辆出租车经过美军巡逻队。美军怀疑车上的人是来查看炸弹的,便命车上的5人下车。5人下车后试图逃走,被美军开枪打死。在接下来的数小时内,另有19人被这些美军开枪打死。

事后美军称,被打死者为武装分子,但实际上,当天他们只在一户居民家中发现了一把冲锋枪,没有证据显示这把枪被用来袭击美军。


哈迪塞镇惨案幸存者

伊拉克无法追究屠杀者

据网络杂志《沙龙》报道,事发第二天,住在事发地点附近的伊拉克记者用录像机拍下了满是鲜血的现场。后来,录像通过伊拉克一个人权组织转交给美国《时代》周刊。《时代》周刊记者就此事询问海军陆战队,对方的新闻发言人杰弗里·波尔告说:“这是‘基地’组织造的谣。”对于那些受害平民,美军称,他们“死于路边炸弹”。

2006年1月,《时代》周刊采访了哈迪塞镇居民,目击者证实这是一起血腥杀戮。

报道刊出后,美军于当年2月至3月进行了为期3周的调查。调查由格雷戈里·瓦特上校负责。调查报告从未公开,《纽约时报》设法从一位高级军官那里获知了部分内容。

根据这位军官的说法,尸检结果显示,24名死者都有被枪杀的痕迹,绝大多数枪伤在头部和胸部,这难以用路边炸弹来解释。这位军官用“处决式”一词来形容惨案。

事发几个星期后,海军陆战队向15名受害者的家属支付了赔偿金,标准是每名受害者2500美元。这是美国海军陆战队条例规定的最高赔偿额度。其他受害者因有“敌意行为”而不予赔偿。

由于伊拉克临时政府和美国签署了驻军协议,伊拉克法律无法追究此事。

2006年5月29日,《时代》周刊报道了调查结果,称美军有3名涉案军官被撤职。据《纽约时报》报道,共有6名海军陆战队士兵受到指控,其中一人被判无罪。美国军事法庭明年将继续审理此案。


面对惨案,美军高级指挥官不惊讶

在2005年11月19日的炸弹袭击中受伤的美军士兵詹姆斯·克罗森表示,哈迪塞镇的女性和儿童经常为反美武装通风报信,以便反美武装设伏,因此,他对被杀的伊拉克人毫无感情。“这些人中大概有一半是坏人,谁知道呢?在这么遥远的地方,天气又热……你简直无法控制自己。”

在炸弹袭击中身亡的美军士兵米克尔·特拉萨斯的父亲表示,儿子的战友告诉他,遭受路边炸弹袭击后,有反美武装分子利用平民做盾牌发起攻击,这些美军士兵被迫还击。

美国国内有人为参与屠杀的美军士兵辩解,说他们精神压力太大,导致惨剧发生。对此,美国时事评论员莫莉·伊文斯说:“这次就不要用精神压力做借口了。”

最近被发现的这些秘密档案显示,当时美军一些高级指挥官对哈迪塞镇惨案并不感到惊讶,没有立即下令调查。美军驻安巴尔省指挥官史蒂夫·约翰逊将军说:“这(指平民死亡)经常发生,不仅是伊拉克西部地区,整个伊拉克都这样。”他将这种现象形容为“军事行动的代价”。

约翰逊将军在接受军方秘密调查时说:“如果我坐在美国国内的办公室里,听到有24名伊拉克平民无辜被杀,或许会感到震惊。但在此时此地,听到这种消息,我觉得这是特殊情况下军事行动付出的代价。”

' />
?

哈希米

20日,刚刚被伊拉克司法部门以涉嫌参与恐怖活动为由逮捕的副总统哈希米,否认自己有罪。

十余名随从被捕

哈希米说,“马利基总理就是整个事件幕后操纵者,现在党派和解和团结伊拉克人的希望都付诸流水。”

就在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签署文件,宣布伊拉克战争正式结束之际,19日伊拉克内政部突然举行了一次记者会,宣布对副总统哈希米发出逮捕令。

内政部发言人达哈姆称,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此前最高法律委员会下令逮捕十多名涉嫌恐怖主义的犯罪嫌疑人,据称他们都是哈希米手下的安保人员。

他们对最高法律委员会供认,在实施诸如路边炸弹等恐怖主义袭击之前,哈希米曾得到消息。甚至有嫌疑犯说是哈希米要求他去实施爆炸的。


抵制内阁会议抗议逮捕

据悉,哈希米是逊尼派穆斯林领袖,所属政党名叫“伊拉克名单”,是现任总理马利基领导的什叶派“法制国家联盟”主要竞争对手。

“伊拉克名单”对哈希米被逮捕一事非常不满,称将抵制内阁会议,以抗议马利基“独裁”。

在否认指控之外,他还表示会在法庭上抗辩,以证明自己清白。但他特别强调只接受在北部半自治的库尔德人地区法庭出庭。在被逮捕前,哈希米已经被禁止离境。

美国对哈希米被逮捕一事也表示出了高度关注。白宫发言人卡尼称,“我们敦促各方都能共同努力和平地解决分歧,采取与法制和民主政治进程相一致的方式,通过对话解决问题。”(记者 张乐)


■ 人物

“我没有做任何伤害伊拉克人的错事……这是我对真主的承诺。”

哈希米于2006年当选伊拉克副总统。他以逊尼派利益捍卫者自称,是现总理马利基反对派。

■ 背景

“后美军时代”隐忧——逊尼与什叶之争

据悉,美国在撤军前的最后一年,便努力在伊拉克两大宗教派别逊尼和什叶间斡旋,并试图使逊尼派在内阁中不被边缘化。

在去年,马利基领导的什叶派“法制国家联盟”在议会选举中险胜,而由哈希米领导的逊尼派“伊拉克名单”不情愿地加入联合政府,并且经常抗议自己被排除在决策之外。而就在18日,马利基要求议会解除“伊拉克名单”另一领导人穆特拉克的副总理职务。

什叶派和逊尼派是伊拉克两大派别,在伊斯兰教信徒中分别占65%和35%。两者之间恩怨由来已久,在萨达姆时代,逊尼派长期掌握政权,但在伊战后,随着萨达姆政权倒台,什叶派崛起,逊尼派感到自己在新的政权中备受孤立,特别是逊尼派占多数地区在近几年纷纷要求更多自治权。

伊战后两派之间冲突不断,特别是在2006年至2007年之间,众多无辜民众死于自杀性袭击。据悉,伊拉克人担忧美国撤军后,两派之间脆弱的和平协议难以维持,会使伊拉克陷入分裂与派系斗争。就在19日,巴格达什叶派社区发生爆炸造成两人死亡。(天行)

' />
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15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正式宣布结束驻伊美军任务,剩余数千美军将于本月31日前全部撤离。对于伊拉克人来说,道一声“别了,美国大兵”容易,伊战9年的影响却不会在一夕之间消除。今天的伊拉克不再是2003年之前的那个伊拉克。美国留下的 “遗产”,在未来岁月里将会继续成为这个饱经苦难的国家前行途中的重负,不知道伊拉克人还需要多少年的时间来消化。

文化:“美国大兵”深刻影响年轻人

通往科威特边境的高速路上,撤离的美国军车正在络绎不绝地远去;巴格达市中心巴卜沙尔吉露天集市上,美国大兵的印记却显得活色生香。

这里是巴格达最有名的军品贸易集散地。不少摊点正在兜售印着“美国陆军”字样的旧军服、美军军用刀具、战靴,甚至还有仿制的军衔肩章。小商贩手里的旧式手提双卡录音机,播放着震天的美国“嘻哈”音乐和重金属摇滚……

美军即将离去,但美国大兵留下的文化遗产,或许已经渗透到伊拉克社会的各个角落,将在未来若干年里对这个国家产生影响。不少伊拉克民众担忧,年轻人对美国文化的追慕,将损害伊拉克文化传统与社会价值,将使整整一代人陷入思想混乱。

美军自2009年起就已撤出伊拉克所有城市,自那时起,巴格达应当很少见到美军的身影。然而,初到此地者,却会发现满眼都是“美军”。街头执勤的伊拉克安全部队军人,从头到脚和美军并无二致,钢盔、夜视仪、迷彩服、防弹背心、战靴,只有一些人手中的AK-47自动步枪显示了与美军M-16步枪的不同。这些“山寨版”美国大兵多数接受过美军训练,对他们而言,不仅是军事动作,似乎连生活习惯都打上了美国军营的文化色彩。


记者日前在采访伊拉克陆军特种兵模拟解救人质演习时发现,这些伊拉克军人多数只能讲极简单的英语,但口音却是带着浓重鼻音的美式英语,甚至美国大兵说脏话的习惯也传染给了他们。伊军陆军中尉侯赛因·易卜拉欣·卡里姆对记者表示:“说脏话为伊斯兰教教义所不容,我们不希望美国大兵的脏话习惯败坏伊拉克军队的风纪。”

不仅如此, “美国大兵文化” 似已走出军营,来到社会。巴格达现在正流行一种“海军陆战队”发型——脑袋顶部留着一层短发,两鬓位置及后脑勺刮光。这种发型是陆战队员为方便平时清洗和受伤后的医护,未料想现在却成为伊拉克年轻人的新宠。

15岁的中学生艾哈迈德·阿里,理了一个“海军陆战队”发型,左上臂有一个蛇形文身,一身军绿色的兵营装扮。

提到他这一身行头,阿里说,大兵风格的打扮给人勇敢、自信的感觉,“这是我的个人自由,没人能改变我”。

闲步巴格达街头,各音像店里,美国电影、尤其是战争题材影片相当畅销;在出售盗版光盘的小摊上随手翻翻,多数都是好莱坞大片;巴格达多数网吧里,各个年龄层次的孩子都在玩《使命召唤》、《荣誉勋章》等以美军杀人为主题的游戏。

伊拉克社会学学者哈桑·塔伊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忧虑地说:“这些充斥血腥、杀戮的电影与游戏内容,让孩子变得崇尚暴力,潜意识里埋下以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的倾向。”

美国的流行音乐,像嘻哈、饶舌、重金属等,也在伊拉克年轻人中大受追捧。一些‘发烧友”甚至组团演出,吸引了不少拥趸。媒体工作者兼社会学学者哈桑·阿德南对记者表示:“对于美国文化,—些伊拉克人全盘接受,—些人不能接受。但无论如何,这种文化影响力已经存在。”


安全:“群雄并起”带来不可预知未来

一场以保卫美国安全为名而发动的战争,未见得让美国变得更为安全,却实实在在地使伊拉克变得远离安全。

电影《2012》对人类世界遭受灾难的想像或许离我们较为遥远,但伊拉克2012年的忧患却近在眼前。

伊拉克战争2003年爆发后,暴力活动在2006年和2007年达到顶峰,随后开始下降。目前,“基地”组织在伊拉克的影响力已逐渐削弱,流血冲突和恐怖袭击的导火索更多是政冶势力角逐与教派种族仇杀。

推翻萨达姆,使伊拉克从集权国家变为群雄并起的“民主国家”,这是美国引为自豪的“遗产”。

现阶段,什叶派、逊尼派、库尔德人以及激进什叶派领导人萨德尔等多方势力,均希望在国家决策上争取更多话语权。各方旗下均拥有规模不等的武装组织,更有众多随时可以拿起武器投入作战的支持者。以恐怖主义袭击为掩护的内斗,每天都在制造流血与伤亡。进入2012年,伴随着美军离去,权力的含金量必将提升,内斗也有愈演愈烈的可能。

知名政治球探体育比分:家、伊拉克图拉思大学教授萨米尔·朱布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美国并不愿意看到一个安全的伊拉克。一个自相残杀、形不成合力的伊拉克,更加符合美国的利益。”

除了政治内斗,美国还为伊拉克打开了一度被尘封的教派与种族冲突的魔瓶。伊拉克现在存在分裂为分别由逊尼派阿拉伯人、什叶派阿拉伯人和库尔德人为主导的三个国家的隐忧。

北部库尔德自治区,伊战后在美国的扶持下得以产生。目前,这一自治区同中央政府在区域划分与石油资源控制权等方面的角力逐步升级。在库区首府埃尔比勒市,全城仅有一面伊拉克国旗,孤独地飘扬在政府大楼的上空。这一场景将库尔德人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表露无遗。

中部逊尼派阿拉伯人聚居的萨拉赫丁省与迪亚拉省也先后提出自治的要求。有消息人士称,包括这两省在内的4 个逊尼派聚居省份正在谋求建立独立的逊尼派国家。

政治内斗、流血冲突、恐怖袭击、潜在的分裂危险,给伊拉克带来的是一个不可预知的未来,这是美国留给伊拉克的一份“遗产”。


政治:“超级使馆”投下山一般阴影

前后三度宣布伊战结束,不断对伊方施压试图保留部分驻伊美军,这深切地反映美国的离去是多么不情不愿。

用某种方式继续维持存在,这是美国人一定要留给伊拉克人的政治遗产。一个庞大的美国驻伊使馆,或者可以视作这一遗产的标志。

美国驻伊使馆于2009年建造完工,耗资7.5亿美元,紧挨巴格达穿城而过的底格里斯河畔,位于戒备森严的国际区(俗称“绿区”)内,面积0.44 平方公里,相当于梵蒂冈城大小。集中了伊拉克政府机构与国际派出机构的“绿区”已然是巴格达的城中之城,而美国使馆则是城中之城的城中城。

美国方面一直“低调”地保持着使馆的神秘面目,多数人无法获准进入使馆区,即便外国使节到访,也必须按规定路线行进,在规定区域内活动,不得任意前往不在计划内的位置。

关于使馆人员数量,被多数人认可的传言是1.5万。但据不愿公开姓名的美国使馆官员透露,目前实际人员不足1万,在美国撤军后,明年将逐渐增至1.7万人。

实际上,美国使馆人员构成中,外交人员仅占1000人左右,其余绝大多数为使馆雇员,其中占较大比例的是安保公司雇员,另有200多名美国军人,包括撤军后留驻帮助伊拉克军队训练的人员,也有按常规警卫美国使馆的海军陆战队队员。如此计算,安保人员和美国军人起码有数千人,均为配备武器、具有战斗力的人员。

如此庞大的外交使馆,如此多的人员驻扎他国领土,世所罕见,这自然引起伊拉克方面的关切。持反美立场的什叶派领袖萨德尔已经发出警告,美国使馆如不压缩人员规模,萨德尔派将视其为侵略者,并将对其发动袭击。伊拉克国民议会议长努杰菲则公开称,如此庞大美国使馆的存在“不合逻辑”。

然而,与伊拉克方面的感受背道而驰,美国方面还将谋求继续扩大使馆规模。美国表示,为了在撤军之后保持其影响力,将继续增加使馆人员,增加的数千人,主要是由政府出资雇用的安保公司人员。

美国驻伊大使詹姆斯· 杰弗里辩称,美国使馆雇用庞大保安队伍,并非耀武扬威,而是安保确有这样的需要。

从巴格达半空俯瞰“绿区”,军事城堡般的美国使馆向伊拉克总理府投下山一般的阴影。这幅图像,恐怕将是未来相当长时间里伊美关系的一种隐喻。伊拉克保障主权的斗争,恐怕不会随美国大兵的离去便可宣告胜利。(记者 张宁)

来源:新华网

' />

12月15日,美国驻伊拉克部队在巴格达附近的军事基地举行了降旗仪式。这标志着历时九年的美国伊拉克战争正式画上句号。按计划,驻伊美军将在年底前全部撤出伊拉克。图为降旗仪式现场。

中新社华盛顿12月18日电(记者 吴庆才) 随着最后一批驻伊美军18日“秘密”撤离伊拉克,长达近九年的伊拉克战争正式落幕。

当天,100余辆美军装甲车搭载约500美军士兵从伊拉克撤离。为了防止最后时刻遭到袭击,美军特意选择黎明时借助夜色的掩护从伊拉克南部沙漠地带“秘密”撤离,并进入科威特境内。


此次撤离比美伊两国协议规定的12月31日最后撤军期限有所提前。在这批美军撤离至科威特之后,美国国防部部长帕内塔当天签署官方文件,正式宣告终结伊拉克战争。

据知,目前仅剩下157名美军人员留在美国驻伊大使馆内负责训练伊军的任务,还有少量负责外交人员保卫工作的海军陆战队士兵。不过,据报道,按照双方协议,从明年1月1日起,这部分仍然滞留在伊拉克的美军将不能继续享有司法豁免权。

2003年3月20日,美国前总统布什发起“伊拉克自由行动”,正式打响了伊拉克战争。在最高峰时期,美军在伊拉克的500多个军事基地共驻有17万士兵。

长达近九年的伊拉克战争为整个美国社会带来政治伤痕,国内反战情绪渐浓。在这场战争中,先后有超过150万美国人在伊拉克服役,其中超过3万美国人受伤,近4500名美国人阵亡。

对于这场战争,美国总统奥巴马最近已多次发表讲话,他认为伊拉克战争的最终评判应留待后世、交给历史。但他指出,美军撤离之后留下了一个“具有主权、稳定和自力更生的伊拉克及其民选政府”。

但是,一些伊拉克人却认为,“美国人留下的是一个遭到他们破坏的国家,他们没有留下现代化的学校或大工厂,相反,他们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孤儿寡母。”

当天,在获悉美军全部撤离伊拉克之后,一些伊拉克人欢呼“外国占领的结束”,不过也有一些伊拉克人担忧,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其后遗症将逐步浮现,其中包括潜在的宗教派系冲突及致命暴力事件可能持续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