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在过去是一个让人充满着敬畏感的称呼;而“大学校长”则是一所大学的精神代言人,他将会以常人所没有的胸襟、抱负、视野和作为,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未来。然而在社会的发展、现实的流变中,“大学校长”这样的称呼似乎已经不再那么神圣,也不怎么多受公众待见了。在这个没有隐私的时代,最近,多位大学校长的言行都让公众不解,而媒介的放大也有了“妖魔化”之嫌。“大学校长”究竟是怎样的?他们是教育家、官员还是社会活动家?他们还是我们理想中的大学校长吗?>>>详细
中国大学的校长有着特殊身份:一是北大浙大复旦都是副部级高校,校长是副部级官员,属于“政治家”;二是往往只要担任了大学校长,在中国又会给他一顶“教育家”的帽子;三是中国的大学校长都是学而优则仕,是“名副其实”的专家。另外,大学作为社会的风向标,作为社会精英和公众人物的大学校长,其一言一行的意义早已远远超越了大学象牙塔的范围,受社会关注也就十分正常了。>>>详细
|
大学行政领导不再从事学术研究,就不再能吸引优秀人才?放在上个世纪80年代,此说尚可成立。那时,我国人才十分匮乏,因此,很多大学提倡“双肩挑”,鼓励学者一边进行学术研究、教学,一边担任行政工作。但是,现在的情形与20年前已经完全不同。只要把大学校长、副校长,各行政岗位,拿出来公开招募,就可检验,是否会有优秀人才来应聘。这种观念本身,就暗含一个判断,即大学行政岗位本身是不吸引人的,吸引人的是行政岗位可以带来的各种好处:教育利益和学术利益。这不正是现在所推进的教育去行政化和学术去行政化改革所必须治理的问题吗?可以说,只有剥离行政岗位的教育福利和学术福利,才能凸显这一岗位本身的价值,同时,也让教育和学术回归本位。>>>详细
|
校长并不是一个兼职就可以完成的工作。由于校长工作本身就很繁忙,再花精力去进行科研和教学,结果是两者都没有做好,尤其是学术研究和教学,校长从事学术研究,申请课题,往往只能“挂名”,而带研究生,也很长时间难以和学生一起交流。近年来,高校就曾爆出校长所带研究生发表和导师共同署名的论文涉嫌抄袭的丑闻,在事发之后,校长解释自己并不知情,对学生疏于管理,就是由于校长“兼职”太多所致。>>>详细 2011年科技部公布的“973计划”项目,由大学承担的占63项。其中,项目首席科学家为现任大学校长、副校长、校长助理等校级行政职务的共计16项。去年中科院、工程院新增院士公布,媒体统计发现,新增工程院院士中现任或曾任高校校长、副校长的共有16名,占29.6%。学者担任校长之后,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带来了严重的行政化问题。校长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更像是用行政权为自己谋求学术福利和教育福利。>>>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