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中国经济时报刊发题为“山西疫苗乱象调查”的深度报道后,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山西省有关方面和卫生部对此作出了回应。当晚,山西省卫生厅通过新华网发布消息,称“报道基本不实”。山西卫生厅就疫苗事件调查一天得出结论引质疑。20日下午,山西省卫生厅门前挤满了围观的群众,来自柳林、交口、高平等地的家长们希望,卫生厅相关领导能和他们见面。他们还希望进入卫生厅大院,但遭到拒绝,有工作人员让他们“走程序”。混乱中,有家长还被工作人员当众推倒在地。(3月21日《广州日报》)
关于“山西疫苗事件”,已经有太多是是非非。一方是义正词严的记者及所属报社,“对报道涉及的全部事实承担法律责任”;一方是言之凿凿的山西卫生厅,“报道基本不实”。相差万里的说辞,其背后上演的依旧是谎言与真相的博弈。真真假假如雾里看花,孰对孰错尚期定论。一切悬而未决之下,舆论风向已然愈发对山西卫生厅不利。网络民情几成一边倒之势,激愤、质疑,口水伴着砖块横飞。
此事上,网友的“正义感”再次被点燃。面对无辜逝去的幼小生命,同情天然演变为声援。且,这种饱满的“正义感”,如此轻易地找到了宣泄的理由——失之公正的自查程序与火急火燎的“基本不实”。调查一天就有科学结论?惊人的效率,必然伴着可信度被稀释。究其原因,不排除两种情况:其一,确无其事,以至山西卫生厅不屑用一场浩大的调查,回应“无中生有的无理取闹”。其二,确有其事,当事方出于自身利益考量,而遮遮掩掩。但无论初衷如何,流程操作上的失当,早就注定了结论的正义性流失。
这场耗时一天的所谓调查,“7位签名的专家中,有3位专家就来自山西省疾控中心,另外4位专家也都是山西省内的”。自查自纠本就暧昧,骇人“高效”更是吊诡。这一切的背后,消耗的是部门权威与政府公信。我们自然不能无端怀疑专家的人格,但利益部门回避机制的缺位,依然给了公众足够的质疑理由。此事上,非独立的第三方调查而不具说服力。
本可以通过行政与司法渠道完满解决的事情,由于得不到相关部门积极回应,正变得纠结不清。家长希望和领导见面,希望进入卫生厅大院。而后果可想而知,“遭到拒绝”、“被当众推到在地”。事实上,如此举动很可商榷,正如某工作人员言,“走程序”才是正途。将希望寄托在“见领导”之上,多半会收获失望。法制社会,程序至上,根深蒂固的“青天意识”早已不合时宜。
但,我们同样看到了这样的报道——“山西数名家长就问题疫苗到法院请求立案被拒”(3月20日《广州日报》)。没有理由,没有解释,更没有书面回复,只有拒绝。当诉诸司法无门,家长们又能去走怎样的程序?卫生厅外喧嚣的人群,何其悲情而无奈。由此,这种“突破程序”的行为,得到了网友非理性的支持。
真相虽未明,但至少要有探求的愿望与行动。而这个寻找真相的过程,更需职能部门与民众的合作。唯有保障当事方利益诉求路径通畅,才可避免不公正的新闻审判和公众印象化的道德指责。关乎生命,民众不想再次成为“不明真相”的那一个。
- 2010-03-22“疫苗事件”应启动第三方调查
- 2010-03-19山西疫苗事件 权力之下的夺命商机
- 2010-03-19山西数十家长赶赴太原欲就问题疫苗事件讨说法
- 2009-12-28台军士兵误打过期流感疫苗 事件隐匿半年才曝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