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投注官网

图片

篮球比分直播_球探体育比分-投注官网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干部论坛 > 正文
龚高健:提高我国公共服务水平的路径选择
www.jjjtsb.com?2011-07-29 15:45? ?来源:人民网    我来说两句

公共服务,是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内容,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最终目的。提高我国公共服务水平必须在民生领域下工夫。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认真落实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不仅要着力解决“上学难、上不起学”的问题,还要努力解决“上好学”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要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切实改变我国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努力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的目标;二要加快推进教育改革,树立先进教育理念,重点对办学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考试评价制度进行系统改革,切实加强教育重点领域建设;三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入园难”问题,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四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切实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点,逐步解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公共教育资源配置要向薄弱地区倾斜,努力推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尤其要依法确保每个小孩免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防止辍学问题发生;五要完善高中和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要和提高青年就业能力的要求,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调整职业教育结构,扩大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六要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等学校适应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学术发展紧密结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第二,努力促进充分就业。着力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是人民群众获得收入、维持生计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就业问题与亿万劳动者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不仅是解决家庭基本生计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劳动者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主要途径。解决好群众的就业再就业,就解决了民生的根本问题。多年来,我国始终把就业作为事关民生、事关全局的大事紧抓不放,就业总量一直稳步增长,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保持在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下,社会就业大局保持稳定。以2009年为例,中央财政安排就业专项资金420亿元,比上年增长66.7%,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但是,我国是人口大国,需要就业的人口多,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仅2010年高等学校毕业生就达630万人,初高中毕业没有升学直接进入就业市场的有520万人,农村还有超过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期看,我国就业形势都不容乐观。因此,要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加大就业投入,完善和落实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社会保险补贴等各项就业扶持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多渠道多方式扩大就业、促进创业的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和劳动权益保障常态化,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第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收入分配是关系社会公平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近年来,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2002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703元增加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476元增加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7.2%,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尽管说绝大多数城乡居民的收入在上涨,但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主要表现在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拉大的趋势。着力解决“差距扩大”的问题,是有效调节社会利益关系,促进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保证。当前,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一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关键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创造条件让更多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二要加强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三要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建立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完善监管办法;四要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五要通过发展生产、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途径,保障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第四,扎实完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民生问题的“安全网”,是社会运行的“稳定器”,是人民群众的“生命线”。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框架体系已初步建立: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各项社会保障覆盖不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实现了社会保障的历史性跨越。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广大的农村地区严重滞后;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比较窄,基金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不高;尤其比较突出的是农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城市无业人员和城乡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着力解决以上这些“后顾之忧”的问题,就要坚持我国经过多年实践并行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12字基本方针,即“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加快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当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浩大的民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做好2011年的社会保障工作,就是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在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完善转移接续办法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建立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

第五,全力搞好医疗服务。医疗服务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医疗服务条件逐步改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到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制度参保人数总计12.2亿人,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8.2亿人,初步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全覆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人民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的反应还比较强烈。深层次的矛盾及原因主要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过多的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集中在城市,城市又主要集中在公办大医院,而偏远农村、城市社区和厂矿基层等医疗服务比较缺乏。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其要点是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包括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这五项重点改革方案中,要突出抓好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保障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价格合理、方便可及。

第六,加快推进住房保障。衣食问题基本解决后,住房问题日益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大事。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也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效显著。2009年全国建成廉租住房以及经济适用住房、改造棚户区住房和农村危房共400余万套;2010年建成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580万套,其中包括公共租赁住房37万套。但必须看到,由于我国各级政府财政实力差异悬殊,要解决好城镇化过程中的保障性住房问题,压力很大,困难较多,具体表现在保障性住房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住房制度设计存在缺失、住房保障资金供应不足、住房准入退出机制不健全、政策性住房金融发展缓慢、住房保障缺乏法律硬约束,这些都给我国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带来一定难度。要使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安居乐业,就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年初,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向各地发出《关于报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的通知》,明确提出,2011年计划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是1000万套,这相比2010年的580万套将新增420万套,增长幅度高达72.4%,投资总额将达1.4万亿元,且公共租赁房将占主要部分,这预示着我国保障房建设的黄金期即将来临。

第七,着力健全公共文化。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取决于其经济、科技及军事实力,但归根到底取决于其文化实力。文化建设是精神生产,投入的是智力劳动,产出的是精神产品,影响的是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的精神。目前人民群众对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日益迫切。近年来,我国以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为重点,扎实推进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扶持骨干文化企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使文化市场更加繁荣;不断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经营性文化单位整体转制取得突破,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文化发展,激发了文化发展创新活力。但应当看到,我国在文化发展方式上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文化布局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门类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各类文化设施、文化服务在大中城市相对集中,在农村、基层则相当薄弱、相当缺乏;在文化结构上,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进出口结构还不尽合理;在产业集中度上,散、小、滥的问题依然存在,规模实力、抗风险能力还比较弱;在资源配置上,一些地方存在盲目投资问题,文化项目雷同、同质化严重,造成了资源浪费。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1年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第八,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而我国现在的发展正处于矛盾多发期,社会结构和组织状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和特点,着眼于社会安定团结,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深入推进社会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一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妥善化解和处理矛盾纠纷;二要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抓紧制定和实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全面抓好各项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把重点放在贫困程度较深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尤其要继续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三要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加强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责任管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四要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以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为重点,整治先行、服务到位、管理落实,切实解决好这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综合治理问题;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原载于《江南论坛》2011年第2期;作者单位:篮球比分直播: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